歌手单秀荣的头像

单秀荣

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研究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个人简介:  她是新中国颁发的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获得者,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公民”;她是著名歌唱家,电影《归心似箭》里那熟悉的“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的旋律,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她是原山西电力系统职工,许多山西电力人在电视上看到她都会感到非常亲切……   要说起这位“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的故事,还要从中国的身份证制度如何诞生说起。   见证一个新时代   “别闹了,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相声演员郭德纲甩出一个包袱,台下笑作一团。观众都明白,这是把身份一词调侃说成身份证。现在,身份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张卡片几乎成为身份的代名词。然而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身份的证明却是一件困难繁琐的事情。   1980年,34岁的单秀荣刚刚调入中央歌舞剧院不久,因演唱《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大量革命歌曲,她已经名扬全国。虽然身为名人,但她也一样为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头疼。“外出住宿要介绍信,领取汇款要介绍信,就连坐火车买软卧车票也要求有介绍信。”单秀荣对当年的往事感触颇深。   当时,单秀荣家住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内。从大院门口步行十余分钟便是东四头条邮局。因时常要领取灌制唱片所得的汇款报酬,单秀荣经常来往于两处。虽已是著名演员,邮局工作人员也早已熟识,但按照规定,她必须开具一张介绍信。“每次取款前,我都要到剧院的办公室开介绍信,内容大致是证明此人是本剧院的工作人员。”这种冗繁的程序,已经演变成单秀荣生活中的习惯,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办事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除了介绍信,当时证明身份的还有户口本、学生证、军官证等多种手段,混乱的身份证明途径造就了办事效率的低下,出台统一的身份证明迫在眉睫。不但办事效率低,那个时代的身份证明也极容易伪造。户口本是一户一本不便携带,而介绍信缺乏防伪手段,给当时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   1983年,事情迎来了转机。当年5月9日,公安部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随后,公安部开始筹备发放居民身份证工作。此时,单秀荣并不知道她将获得“中国第一公民”的荣耀,她依然揣着介绍信往来于家与邮局之间。而事实上,那段“证明身份混乱”的日子,即将走向尽头。   1984年春天,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派出所成为了第一代身份证颁证的试点单位。派出所负责把4万余名居民的原始户籍资料,转变成一张张崭新的身份证。因为当时国家关于颁发身份证的细则尚未成形,只有国家颁布的试行条例,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加之当时电脑尚未普及,派出所要完成这次庞大的信息采集工作,真可谓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其中艰苦不言而喻。   当朝阳门派出所开始搜集居民照片时,单秀荣的爱人帮外出演出的妻子交了照片。单秀荣在电话中打趣说:“你是户主,说不定你还是第一个拿到身份证的。”   1984年8月底,第一次发证的日子终于如期而至。当天傍晚,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挂满了彩灯,音乐声回响在院内。颁证仪式之前,还燃放了鞭炮。公安部、北京市发证领导小组、北京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380名居民幸运地成为中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单秀荣成为第一个领取身份证的居民。   “从来没想到会成为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居民。”单秀荣从东城区公安局的领导手中接过身份证,意外中带着惊喜。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增多,各项社会改革的实施,个人与单位集体关系的渐渐疏远,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人的个体意识大大增强。人们不再把单位看作个人生活的全部归属,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的场所。在工作之外,投资炒股、买房购车、进出宾馆、探亲访友、外出旅游都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公事私事都找单位开“介绍信”也成为了历史。